合同有效并不一定代表合同中的物权发生转移。本案中,王某与黄某所签订的“证明书”,是有效的合同,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转让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所以王某并未取得该储藏室的所有权。
【以案说法】
2013年12月2日,刘某通过某县房地产服务中心购得房主黄某房屋一套及附属的1-1储藏室一个并取得该房产的所有权证书,随后刘某接收了该房产。2014年2月16日,刘某使用该房附属的1-1号储藏室时,发现该储藏室被王某占用,并以该储藏室已由自己购买为由拒绝腾房。为维护自身权益,请求法院判令王某立即腾空刘某所有的某县经三路12号某储藏室,并判令王某赔偿刘某租赁费2000元。
王某称,刘某所述储藏室自己已使用多年,早在2010年5月10日王某与原房主黄某签订”证明书”一份,内容为:”某县经三路某401室与501室地下室的关系做此证明,501室所有人王某以每平方1500元的价格购买的是401室黄某所有人的地下室。401室所有人黄某以每平方1400元的价格购买的501室所有人王某的地下室。如果自己买卖房屋,必须出售自己购买的地下室。”所以,原房主黄某将该储藏室与王某所有的储藏室进行交换并一直使用至今,刘某所述1-1号储藏室由己方购买所有,认为刘某无权要求腾房。
法院判决
被告王某与黄某所签订的“证明书”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系合法有效的合同,但未经登记,房屋转让不发生效力。因此王某不享有位于某县城经三路某401室附属的1-1号储藏室的所有权。而刘某与黄某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并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取得了位于某县城经三路某401室房屋及其附属物1-1号储藏室的所有权,王某应当予以返还。并赔偿相应占用期间租赁费。
【大律师点评】
根据效力区分原则,合同有效并不一定代表合同中的物权发生转移。本案中,王某与黄某所签订的“证明书”,是有效的合同,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转让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所以王某并未取得该储藏室的所有权。刘某因为登记而取得储藏室的所有权,从而最终胜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购买房屋,一定要尽快要求房主办理房产过户登记,防止出现一房二卖给自己造成的损失。当然,本案中王某可以违约责任起诉原房主黄某,请求赔偿损失。
原文地址:http://www.lawbang.com/index.php/topics-list-baikeview-id-271699.shtml,转载须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0
人民法院报3月26日第6版刊登了《自首情节不适用交通肇事犯罪》一文,该文作者认为交通肇事犯罪中,因肇事者有救治伤者、保护现场、等待有关机关处理的义务,若对肇事者适用自首情节则是对同一种犯罪行为的两次从宽处罚,故不应适用自首情节。笔者认为,依据罪刑法定原则,自首作为刑法中的法定从轻情节,应同样适用于交通肇事犯罪。理由如下: 一、从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立法目的来看。该条规定逃逸作为法定刑升格的法定情节的目的,是为促使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及时救治受害者,防止危害结果的扩大,最限度的减少受害人的损失
如同居关系属于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一方起诉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依法解除;
【案情介绍】 严某是某市一家外资企业的员工,该企业经营效益一直不错,员工的工资及奖金均是按月发放的。1998年由于该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口数量剧减,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员工的工资无法按月结清。 于是,经过企业领导与员工协商,该企业财务部以企业的名义向严某等员工出具欠条。严某的欠条上写着:某外资企业欠严某1998年4月份工资及奖金人民币一千五百元,于明年1月还清。1998年4月至12月,严某共收到这样的欠条9张。1999年1月,严某等拿着欠条向企业财务部领取现金,可是财务部只付给员工两个月的工资和奖
基本案情 员工试用期间想跳槽,哪知公司称,试用期内跳槽,需要支付2000元的违约金。进退两难的李某向东小口法律援助工作站咨询:“公司的要求合理吗?” 2017年6月,李某通过招聘进入一家网络公司,并签订了3个月的试用期劳动合同,其中约定若李某在此期间离职,需向公司支付2000元的违约金。7月底,李某通过朋友的介绍到另一网络公司面试并被录用,该公司十分看重他,开出了更高的薪水。于是李某找到原公司领导表示,自己可能要另谋高就。但话音刚落,领导却拿出了合同,指明了“员工在试用期内
【案情】 王某于2001年9月进入某企业工作,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后来,由于企业转产,王某原来所从事的技术工作的业务已停产,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双方协商,未能就更变劳动合同内容达成一致意见。2015年12月,某企业为此解除与王某的劳动关系,但双方就经济补偿的问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为此,王某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仲裁。经查,王某的工资未高于其所在的设区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 【分歧】 第一种意见认为,经济补偿年限为十二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经济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