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腾某系某信用社职工,2010年5月至9月,腾某在担任该信用社出纳员期间,采取冒用他人名义贷款的手段,先后与信用社签订借款合同6份,共计贷款22万元。信用社发现后责成腾某到期收回贷款,并对上述6笔贷款由信贷员和信用社主任补签了审批手续。腾某将以上贷款自用或者借贷给他人,直至案发尚未偿还。
【分歧】
对于此案,有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被告人腾某非法占有金融机构资金的主观故意明显,客观方面采用冒用他人名义的手段,且骗取金融机构贷款数额巨大,其行为触犯了刑法第193条,构成贷款诈骗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腾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担任本单位出纳的职务便利,将本单位资金据占为己有,其行为触犯了刑法第271条,构成职务侵占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被告人腾某利用职务上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其行为触犯了刑法第272条的规定,构成挪用资金罪。
【评析】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
贷款诈骗罪和骗取贷款罪,客观表现方面并不需要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行为人仅仅表现为采取编造虚假理由等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贷款手段,其骗出的贷款是据为己有。本案被告人客观行为上确采用隐瞒真相的方式,但如果不是利用其担任信用社出纳的便利,利用信用社贷款审批的漏洞,根本无法取得贷款。因此,其行为不构成骗取贷款罪或贷款诈骗罪。
职务侵占虽然亦是利用其职务之便,侵占的对象也是本单位的资金,但其主观故意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本案被告人利用职务之便,将本单位资金挪归自己使用或借给他人后,承诺所有贷款归由其负责偿还,并无非法占有故意,故亦不构成职务侵占罪。
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的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该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资金的使用收益权,对象是本单位的资金,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结合本案,首先,被告人系本单位的出纳员趁本单位制度管理混乱之机,冒用他人身份证,与信用社签订了6份借款合同,从而将信用社的资金挪出归自己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其次,当被本单位发觉后,便责成其收回,其相关责任人并在审批栏内补签相关手续。这说明,该贷款贷出完全是被告人利用其职务便利得逞的。否则,上述贷款是无法贷出的,且被告人承诺以上贷款由其负责偿还。因此,本案认定被告人构成挪用资金罪更为准确。
来源:中国法院网
更多法律咨询,请拨打张万忠律师电话:17771230699。
【免责声明】本人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
0
章莹颖,女,26岁,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人。2013年在中山大学完成本科学习,2016年在北京大学拿到硕士学位毕业,之后两年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客座学习。2017年4月,她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 交流学习。
【案情】 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犯罪嫌疑人张某向李某等十多名不特定的赌博人员发放高利贷贷款,获取高额利息,涉案金额高达630000元,获取高额利息达121900元,在索债过程中,张某使用暴力殴打他人,甚至非法扣押他人车辆。
73岁高龄的闫女士在乘坐公交车时,由于司机加速启动,使其摔伤致左手骨折,她将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第四客运分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公交公司赔偿。北京市海淀区法院19日通报,日前已审结此案,判决公交公司赔偿闫女士医疗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14万余元。
“买卖不破租赁”,指的是在租赁关系存续期间,如果发生所有权人将租赁物的所有权转让给他人的情况,也不会对既存的租赁关系造成影响,买受人不得以其已经成为租赁物的所有人而否认租赁合同的效力并要求承租人返还租赁物。
近日,邓某夫妇有一件烦心事 为了女儿读书,邓某夫妇通过房屋中介购买了一套二手房。在中介合同和房屋买卖合同中,他们与卖家约定先付50万元首付款,剩下的73万元等公积金贷款办理下来之后再付给卖家。在过户之前,邓某夫妇咨询中介机构人员,如房产证上写女儿名字,对公积金贷款有无影响,中介机构说没有影响,于是二人便把女儿名字登记在房产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