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销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现在传销种类名目繁多,五花八门,让人们防不胜防。
最近,就有一位网友因此求助:
我去年被一位亲戚带到燕郊,听亲戚的话,交了五万元跟她一起加入北京第五季幸福城会员,交了钱后发现他们也是要发展下线拉人头的,我为背负的五万元贷款焦虑难安,请问这是传销吗?我该怎么办呢?
律师给出的解答是,这种情况要看公司运作模式是否构成传销,如果构成可以选择报警。
那么,怎么判断是否为传销呢?
一般情况下,具备以下两个特征就可断定涉嫌传销:
一是传销加入时须缴纳高额入门费或购买一定数量产品;
二是加入者以发展下线骗取资金的多少来提成。
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家就要警惕了。案例中,既需要高额入门费,又要发展下线拉人头,两个条件都符合,基本就可以断定为传销了。
但传销频繁换“马甲”,我们又该如何识破它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揭秘传销骗局的八种伎俩,提高大家的警惕性↓
伎俩一:提供诱惑力十足的“诱饵”
传销者或者上线往往编造“投资高回报”、“高薪招聘”、“提供就业”等极具诱惑力的理由,投其所好,以电话或者聊天工具邀约引诱潜在下线到传销活动地,说服其加入。
伎俩二:难以抗拒的“精神控制”
较典型的如“二八定律”,对新来的受骗者,传销组织要求“业务员”(上线)80%谈感情,20%谈事业,绝对不提及传销的事情。
同时宣扬一些所谓的“成功案例”,逐渐消除新来人员的防御心理。
还会对新来人员不间断高强度“洗脑”,全面营造“传销致富”的氛围,从精神上控制新加入的传销人员。
伎俩三:假装温馨的“亲情友情”
为提高发展下线的成功率,传销人员往往将个人人际交往网络成员,即亲戚、朋友、同学、战友等作为首先考虑的吸纳对象。
伎俩四:似是而非的“营销理论”
“1040工程”、“消费联盟”、“连锁加盟”、“框架营销”、“互动式科学营销”等层出不穷的新名词,让人眼花缭乱,难辨真假。传销组织者为这些名目设计了似是而非的“理论体系”,用以伪装传销活动的骗人实质,对普通老百姓极具欺骗性。
伎俩五:虚张声势的“互联网传销”
目前网络传销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推销实物产品,发展下线,或者靠发展下线会员增加广告点击率来给予佣金回报。
还有就是多层次信息网络营销模式,即传销组织设立网站,参与者通过缴纳入门费加入该网站,取得资格去推荐、发展他人加入,并可以按照推荐成功加入的人数获取积分并兑换现金。
伎俩六:时常变幻的“传销噱头”
为掩盖其拉人头的实质,传销组织者、策划者还利用“股票分红”、“会员制”、“电子商务”、“资本运作”、“连锁经营”、“慈善”、“养老”、“直销”等种种噱头,给传销活动披上一层掩饰的外衣。
伎俩七:厚颜无耻的“政治旗号”
传销组织者打着“支持西部大开发”、“北部湾开发”等幌子,曲解国家政策,为传销穿上一层支持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外衣,增强传销欺骗性。
伎俩八:涉黑性质的“暴力传销”
一种是以限制人身自由为主的“暴力传销”,对新来的人员,传销组织者收掉其身上的手机、财物和身份证件,派人跟踪和监视,限制人身自由。
还有一种是传销人员唆使被骗人员编造“生病住院”、“出车祸”等谎言,向家里要钱,更有甚者教唆被骗人员在电话里给家人演戏,以“绑架、不给钱就如何”的形式敲诈勒索。
遭遇传销怎么办?
1、冷静面对,控制自己的情绪,利用技巧与传销人员周旋,找机会逃离传销组织。例如假装相信传销组织谎言,身上没钱参与,以回家取钱为由离开。
2、如果遇到24小时有人“跟踪陪伴”软监视自己,你可以:借机向路人求助;也可躲进当地执法单位,如派出所、公安局等寻求帮助;或者在纸币、纸条上写上求助原因向他人求助。
3、逃出后,应及时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举报传销行为。
温馨提示:大家一定要擦亮双眼,提高警惕,远离传销陷阱。
0
李某向乔某借款10万元,又用首饰等质押借款1万元,后发生纠纷形成诉讼。2004年6月至9月间,被告李某因做生意需要周转资金,分3次向原告乔某借款共计10万元,称有钱后及时归还。
裁判主旨违约金条款是合同主体契约自由的体现,除具有对违约行为的惩罚性和对守约方的补偿性功能之外,还应体现预先确定性和效率原则。约定违约金降低了发生纠纷时合同主体的举证成本,使合同主体在订立合同时即明确违约后果,从而做到慎重订约、适当履约,人民法院对约定违约金进行调整应依法、审慎、适当。 案例索引《西宁凯达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陈险峰股权转让纠纷案》【(2016)最高法民终20号】 争议焦点人民法院对约定违约金进行调整应掌握的原则以及如何进行调整? 裁判意见最高院认为:双方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
商品房买卖案件中,往往有两份合同、三方当事人,两份合同即《商品房预售合同》,《住房抵押按揭贷款合同》,三方当事人分别为开发商、购房人、银行。
随着商业保理业务的快速增长,保理合同纠纷逐渐增多,但我国现行法律并无对商业保理的明确规定,保理合同属于合同法中的无名合同,应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借条”是证明双方存在借贷关系最好的凭证,就有这样天真的想法的人,如果借条不存在了,就不用还钱了,于是,铤而走险抢走借条并撕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