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不可能各自为政,侦控审机关在自我改革层面的“联动”,对应的是刑诉法中的“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制度语境。
据中新网报道: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郑红5月31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透露,2013年以来,广东省检察机关坚守防范冤假错案底线,不批准逮捕超过10万人,其中因排除非法证据不捕174人,多宗案件不捕后还引导侦查机关查获了真凶。
检方发布一定时间跨度的办案数据,外界难免有所解读。近年来包括最高检在内,对因非法证据排除而不捕不诉的案件屡有数据披露,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最高检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全国“因排除非法证据不批准逮捕560人、不起诉169人,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2016年6月,最高检评出23件优秀侦查活动监督案,其中11起涉非法证据排除,检察机关意图“通过个案监督推动建章立制,进一步规范侦查机关的执法行为”。
决定是否批准逮捕,是检察机关介入刑事案件、开始侦查监督的关键一步,批捕与否的决定过程,事实上近似于一个司法裁量的过程,区别在于批捕决定权的行使,缺乏司法裁量的程序保障,证据呈现、当事人诉权保障等环节都有待制度改良。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这一轮司法改革的推进,以防范冤假错案为契机,不批捕尤其是基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不批捕被检方所强调和重申(包括专门性的汇总和整理),这不能不说代表一种态度,那就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正在进入(或者说正在尝试进入和被推动进入)一种被祛魅和被正名的状态。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引入刑诉程序,并非刑事法治的新进展。早在2010年7月,最高法、最高检等机关联合出台《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随后修改的刑诉法以及相关执行细则,对非法证据排除做了文本规范层面的确认和细节安排。但在司法实务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鲜见适用案例也是事实,非法证据最终被排除的实例不多,甚至在诉讼过程中启动排除程序都较为少见。2017年2月,媒体梳理地方两院报告发现各地非法证据排除“案件不多,仍在等细则”,提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高院依然不多,具体到非法证据被排除案件数量的更少。
最高法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日前表示,排除非法证据这个“牛鼻子”,事关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排除非法证据为什么是“牛鼻子”,在此次的广东数据中或可窥见其中的部分逻辑,广东省检给出的数据不仅在向外界传递检方重视和力推非法证据排除的态度,而且点出“案件不捕后还引导侦查机关查获了真凶”。非法证据排除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侦控审强化“互相制约”的一个客观表现,“借助非法证据排除,才有助于获得或者说倒逼个案的真相与正义、倒逼执法规范化”,这或许是为非法证据排除祛魅、去敌意化的一个可行视角。当然,查获真相只是非法证据排除可能的一个客观结果,不论是否能够查获真相,非法证据都应当坚决予以排除,这不仅是对法检机关的制度要求,也是规范侦查行为的必然要求。查获真凶可以是非法证据排除的客观结果之一,却并非启动条件,也不能是必须的目标。
非法证据排除是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牛鼻子”,就在于它可以提纲挈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前倒推,侦查机关会因为排非程序而自我约束,减少获取非法证据;检察机关会因为非法证据的排除,强化和激活检察监督的多项职能(尤其是在部分检察职能转隶的背景中);法院则因为非法证据的排除客观上使得庭审环节被真正激活,居中裁量的角色也得以重申和回归。司法改革不可能各自为政,侦控审机关在自我改革层面的“联动”,对应的是刑诉法中的“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制度语境。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祛魅的过程,在于使其真正常态化、在个案层面运转起来,期待排非数据越来越好看,这也是对推动刑事法治进程的良好祝愿。
2406
律师解答 申请营业执照的步骤: 第一,根据《个体工商户登记程序规定》相关规定,申请营业执照需提交经营场所证明,如若本人没有门店,就需要找寻房屋进行租赁,与出租人签订租赁合同,复印...
律师解答 商标转让避免风险要注意: 1、商标交易前要议定商标转让合同,在签署合同时一定要注意商标的名称、类别、商标号。 2、需要清晰约定转让价款和违约责任。 3、在转让...
律师解答 法律上对商业秘密的保密期限没有限制,只要商业秘密的四个基本特征没有消失,权利人可以将商业秘密一直保持下去。权利人也可以根据实际状况,为商业秘密规定适当的期限。 无论什么原因导...
律师解答 对于保密专利申请审批的流程,需要根据保密的内容不同来确定: 1、内容涉及国防利益的:申请人向国防专利局进行申请——国防专利局给予审查意见,并作出授予国防专利权的决定——颁发国...
律师解答 商标权主体又叫商标权人,是指依法享有商标权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商标权的原始主体和继受主体。根据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权主体包括依法成立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工...